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这是贺子珍在苏联8张照片,贺子珍三封“求救信”读起来让人泪目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0 点击次数:59
刘英在《刘英自述》里说起,1937年11月,她和蔡树藩、钟赤兵、徐梦秋离开延安去了西安,路上还多了一个贺子珍。贺子珍当时怀着孩子,跟毛主席吵了架,跑西安去了,已在八路军办事处住了一段时间。
刘英回想,要走的那天,毛主席到她家的窑洞和闻天商量事儿。说林伯渠从西安发电报来,贺子珍想和她们一起去苏联看病,问毛主席的意思。毛主席说让她去。还叮嘱刘英多帮贺子珍提高政治觉悟,多读书。那时毛主席压根没想过离婚,还想和好呢。
那时候,“淞沪会战”打得正火。毛泽民老婆钱希均从上海一路跑到南京、武汉,最后回到西安,她死活不让大嫂去上海。结果11月12号,上海被占了,贺子珍也就不想去上海了。
贺子珍正纠结时,刘英带着几个伤员去苏联治病,他们中蔡树藩右臂被炮弹炸没了,徐梦秋双腿冻坏截了肢,钟赤兵右腿长征时受伤锯掉。他们和刘英都要去苏联配假肢或治病,是首批去苏联的。
贺子珍他们到了兰州后,因为得等飞机,又多待了快一个月。在这段时间里,贺子珍和战友们拍了两张照片留念。
在兰州,我碰巧遇上王明、康生、陈云他们回国。王明这人,虽然贺子珍从未见过他,但他就像块大石头,一直压在贺子珍心里,挥之不去。
王明摆谱,听说有中国同志要去苏联,就让陈云去兰州办事处发电报给延安,安排飞机降落的事。陈云还顺便探望了贺子珍他们,并给了他们一百美元补贴生活,他们转手交给了谢主任。
1937年圣诞节那天,谢觉哉在他的日记里描述了当时的场面:
12月25号那天,天气不太好,阴沉沉的,感觉整个人都被一层灰蒙蒙的雾气罩着,心情也跟着有点压抑。
早上,徐、蔡、贺、钟、刘五位朋友一起坐飞机去迪拜。他们等这趟旅行都快一个月了,现在就像被关久的鸟儿飞出笼子,别提多开心了。
贺子珍他们好不容易在兰州搭上了运军火的苏联飞机,飞到了迪化。到那儿后,徐梦秋听邓发说苏联肃反很严重,吓得留在了新疆,做了盛世才的教育厅长,后来还跟着盛世才叛变,害得毛泽民三人牺牲在新疆。
28岁那年,贺子珍一气之下去了苏联,这回冲动让她吃了大亏。从那以后,她的人生就像被拦腰斩断,那个井冈山上的首位女党员,仿佛人间蒸发了。
1938年4月头几天,贺子珍在莫斯科的谢琴诺夫妇开的医院里,生下了一个超萌的小男孩。为了学业,她把宝贝放到托儿所,下课就去喂奶,晚上再带回宿舍照顾。
那时候,贺子珍学习特别上心,人也变得开朗了,早就没了离开延安时的那股憋气劲儿。课堂上,她和同学们经常争论得热火朝天。还给毛主席写了封信,说生了个像他的男孩,还附上了在兰州拍的照片。
她压根没想到,小男孩才6个月大就得了流感。当时有20多个孩子被交叉感染,大都是东北抗联女战士的孩子,撤退到苏联时染上的。没药治,孩子很快就没了,连同刘英的孩子也是这样没了。
贺子珍伤心到了极点,紧紧抱着已经冰冷的儿子,就是不肯松手,也不让战友们把孩子埋掉。贺诚、钟赤兵他们怎么劝都没用,最后只能硬着心肠把孩子抱走,葬在了学校后边的花园里。
贺子珍把小男孩的照片摆在床头,天天盯着看。她还老往学校跑,坐在长凳上,望着那个小土堆流眼泪。室友王美兰注意到,她枕头上总是湿了一大片。
这打击已经让人够呛了,没想到又一个更大的打击紧接着就来了,真是祸不单行啊。
有一天,读报的大爷看到了一条新闻:
读消息时,贺子珍就在旁边,她很冷静,脸上看不出啥情绪,但心里头那可是波涛汹涌,乱得很!
贺子珍上课时总心不在焉,失眠和头痛越来越厉害,整个人魂不守舍的,根本没法专心学习。还好,这里可以一边治病一边上课,不然她真坚持不下来。
那时候,快毕业的学员和有任务的同志都开始回国了。毛主席知道贺子珍的情况后,决定把只有4岁的小娇娇送到苏联去。
毛岸英两兄弟比贺子珍早一年去了苏联,住进了国际儿童院。贺子珍特别疼爱这两个孩子,孩子们也超爱她。哥哥护着妹妹,妹妹依赖哥哥,一家四口感情特别好。
1941年6月22日,苏德战争猛然打响,苏联老百姓的日子一下子全围着战争转了,这有四口人的家庭,生活也是乱成了一锅粥。
中国朋友们陆续回国了。刘英和蔡树藩1939年3月就回去了。钟赤兵最倒霉,他和几个同伴回国时被困在蒙古边境好几年,战争完了,身无分文地回到了莫斯科。
贺子珍一会儿说要走,一会儿又说要留,像个孩子似的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。
蹇先任,贺龙的妻子,婚姻也发生了变化,她打算回国,还劝贺子珍一起:“这不是咱们的地盘,你在这始终像外人,还是跟我一块儿回去吧。”
贺子珍心里有些说不出的苦衷,蹇先任也大概能猜到,她主要就是不想看到毛主席和新妻子在一起的那个画面。
蹇先任是位走过长征的女红军,她曾背着出生仅18天的女儿走完全程。和贺子珍一样,她也遭遇了婚姻变故,但她比贺子珍更能扛住压力。
蹇先任再次劝说:“咱们现在的根据地已经大了一圈,你不用非去中央,也可以考虑去别的地方发展。”
贺子珍有些担忧地说:“要是这样的话,别人会怎么想我呀。”
蹇先任道:“你管别人咋想你呢,不回去他们就会停止议论你吗?”
最后,贺子珍性格太倔,没听战友的劝,铁了心要自己留下来,靠自己的双手生活。
当她决定留下来的那一瞬间,心里满是善良的她,压根儿没想到后面会发生那么多事儿。
曹耘山在借阅签名表上签字时,惊讶地发现居然空荡荡的,一个签名都没有。这意味着,67年来,这份档案从未被任何人翻阅过!
档案里藏着贺子珍给共产国际写的两封信,都是她亲手写的。信里一五一十地说了她那时候的困境,真的是字字含泪,句句艰难。
这封信开头说了,贺子珍1941年7月28日从莫斯科边上的莫尼诺儿童院,去了离莫斯科大概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。
跟贺子珍一起来的,还有林彪的老婆张梅,她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林晓霖。张梅的情况和贺子珍挺像的,婚姻生活也都不太顺心。
第一封信最后,明显是在求小张给找个工作,说:“我们吃饭都成了难题,要是他们再把我们赶回莫斯科,那可咋整啊!”
战争那会儿,她每天就靠400g黑面包活着,因为没有正式工作。面包到手就秒吞,因为还得干活、种菜、织毛衣给前线。小孩有600g,职员有800g,她却啥也没有。没电没炉子,零下三四十度,屋里还得解决大小便。为了活下去,她把手表、笔、衣服都卖了换吃的。
贺子珍的求救信看来是到了,可人家没管她想“快点换地方”的愿望。那时候,共产国际1943年5月就已经解散了,这事儿她还不知道呢。
苏联正在和德国法西斯死磕呢,这种情况下,还有谁能抽出空来帮一把呀?大家都得使劲儿,可谁还有多余的力气去支援呢?
我挺想知道,那个收信的“小张”到底是谁呢?心里充满了好奇,特别想搞清楚这个人的身份。
林伯渠的女儿林利和孙维世真是挺幸运的。那时候,她们俩和几个中国同志留在莫斯科,就跟着苏联的“组织”人员一起逃难。可能因为是学生吧,虽然饿得皮包骨,但好歹没流落街头,过了好几年。
2006年,林利写了本叫《往事琐记》的书,里面讲了中国同志过去的苦日子。她说逃难时跟一个叫“小张”的同事共事,但受不了“小张”那种高人一等、依仗权势欺负人的傲慢态度。
曾秀夫,小名叫小张,在苏联内务部,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工作。他紧跟王明,专向上头汇报中国人的事,对中国人傲慢至极。他陷害了不少同胞,怎可能去帮落魄的贺子珍呢?
前排从右边开始是:张梅、林晓霖、韩铁生老师,还有李敏、朱家瑞(韩老师的妻子)和韩模宁(韩老师的儿子)。后排左边站着的是李特特(蔡畅的女儿),右边是贺子珍。
贺子珍就像大海上一艘小船,孤零零地在狂风巨浪里挣扎。这时,国际儿童院新来了个院长玛尕洛夫,硬是把贺子珍送进了精神病院,伴随着她的惨叫,小船最终被巨浪吞噬了。
娇娇突然得了重病,昏迷了整整9天,医生无奈把她安排到了太平间旁边的危重病房。贺子珍看到女儿躺在那里,心里像刀割一样,疼得厉害。
她哭着求医生:“她还有气儿呢,我得救她,我马上回来想办法,求你一定要等我。”
她回家后,翻出值钱的衣裳卖了,换回一小袋白糖和一瓶鲜奶。接着,她小心撬开娇娇的牙关,一点点地喂给她。好长时间后,娇娇终于睁开了眼。
贺子珍下定决心,要把娇娇带回家好好照顾。家里没热水、没电、也没炉子,照顾起来真是挺不容易的。偷着用灯泡取暖都怕被发现。但不管怎样,娇娇的身体还是一天天好转了。
那天,儿童院的负责人找娇娇聊,告诉她病已经痊愈,可以回儿童院了。接着又说,你也得赶紧回去继续干活啦。
贺子珍说,娇娇身体还没完全康复,我得再接着照顾她几天,确保她好起来。
院长一脸不屑地说:“你们自己不劳动,不干活,还想让我们来养你们这些懒人?门儿都没有!”
新来的院长玛尕洛夫特别看不起中国人,对中国孩子也总是百般挑剔,大声责骂。孩子们经常饿肚子,他还扣着伙食费,大孩子总羡慕他家餐桌上总有肉。
贺子珍不会说当地话,讲话还急,这种话太伤人,谁听了都不好受,特别是她这种在战场上勇猛战斗过的女英雄,更让人难以接受。
这几天积压的不快一下子爆发了,她和院长大吵一架。院长说了一堆话,但贺子珍没听明白。没过几天,几个穿白衣服的苏联人硬是把贺子珍带走了,送进了精神病医院。
真没想到,儿童院院长居然不经医生同意,就随便把得罪他的中国职员送进了精神病院。
在精神病院里,贺子珍先是从拼命反抗,到慢慢开始思考,然后又努力自救。这一路走来,她经历了太多的折磨,那其中的痛苦,真的不忍心详细去说。
有一天,医生悄悄告诉她,说她的病已经痊愈,可以回家啦,但得有人来接,还得有个担保人。
她找了个态度挺好的女护士,要了邮票、信纸和信封,又写了一封求救信寄到莫斯科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柳克斯公寓。这时候二战其实已经结束了,但她还不知道这事儿。
1946年,王稼祥和罗荣桓两家人盼了好久,终于去苏联治病了。他们在柳克斯公寓见到了在莫斯科念大学的国际儿童院孩子,得知贺子珍的遭遇后,赶紧跟苏联商量,最终贺子珍得到了新生活。
1947年春天,贺子珍带着女儿娇娇和毛岸青回到了离别十年的祖国。这里有她深爱的家人和并肩作战的战友,还有一直守护着她的毛主席。那时候,贺子珍已经38岁了。
十年征战南北,又在国外漂泊十年,这苦这累,哪是一个人能承受的?有人说,经历苦难能让人变得伟大,这话用在“双枪女将”贺子珍身上,再合适不过了!
